「現在的學生怎麼了?」

現在的學生沒有怎麼了,這個年紀就是會犯錯,就只能透過教育機制一直教導,周而復始。

中一中園遊會有學弟使用歧視性語言來命名攤位主題

台大經濟系學會會長選舉其中一組的政見(5/21/2023)

一個月內出現了兩次這個年紀的學生公開的發表歧視性言論,並且都上了社會新聞版面。雖然有點逆風,但我要說這個年紀的學生就是會出這種漏子(串的學弟是高二,台大經濟的候選人是大一,所以他們只差了兩歲),而且在男校似乎真的會醞釀這種把歧視當玩笑的想法(台大經濟的兩位候選人是建中校友)。

我個人覺得問題最嚴重的地方是這組候選人是帶著惡意寫出那些政見的。經濟系學生會的聲明有說學生會其實有請候選人修改,但這組候選人不僅遲交,後來修改的內容依然充滿各種歧視,所以因為遲交的關係刊登了原版。意思是說:這組候選人即便有了第二次機會依然沒有把握,認為那些政見是他們共同endorse的,也不是出於好玩或者衝動按下submit鍵,是經過考量之後做出的決定。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真的無法好好評估事件的嚴重性,因為他們想不到那麼遠的地方。你可以歸咎於前額葉還在發展中,也可以說是邊緣系統對刺激的渴求,也可以直指同儕力量。當下覺得好玩、刺激,加上有人鼓譟(同儕力量大)、好像沒什麼人反對,就這樣子出去了。男校對於這種看似好玩的事情可能又更有「嘗鮮」的刺激感,說不定還帶有英雄色彩在裡面(雖千萬人吾往矣),一戰成名的誘惑真的不小。

而且看來真的出名了。

所以能怎麼辦?就是教育。他們還都是學生,學生有個特權就是可以犯錯,所以學生就是要教,除了防患未然之外,還有事後的面對與補救。這批學生畢業了,下一批來也是同一個發展階段,就是再教、一直教,每個世代都要教,用不同方式教。

我們說歷史會不斷的重演,那是因為我們不斷有青少年出現,都有專屬於那個年紀的特質,你也可以說他們血氣方剛。所以不是「現在的學生怎麼了?」這種驚嘆,而是我們老了、不會做這種事情了,但出事的人還是在那個青黃不接的年紀,所以我們要同理青少年,並且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每一代的人都看到歧視性言論與行為有這麼大的殺傷力,以及發展有效的教學模式。

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指責年輕人,或者覺得下一代沒救了。我比較傳統,還是喜歡論語裡面孔子說的話:

《論語. 子罕》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譯:「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引自教育部成語典

人是會變的,青少年總有一天會長大,我們已經長大的人就是要負責引導他們,不要讓他們犯同樣的錯,以及知道犯錯了該怎麼誠實面對與彌補過錯,同時反省自己還有哪邊做得不夠或不夠好。

(不過我也偶爾會反省自己是否對青少年有無可救藥的浪漫與希望感,目前都覺得還好;我對大人比較沒有耐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