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師大後的一項體悟就是有錢的學校的確有能力辦很多活動。
上週六(3/27)參加了師大舉辦的雙語教學座談,名稱是「師培國際化,教育無國界:雙語教育師資培育政策」。雙語教育政策似乎是2030年要完成所有科目的雙語教學制度化以及實行,目前的目標年齡是小教與中教,幼教不在討論範圍,高教則本來就是各自為政。教育部的取經對象是新加坡。
與會的是教育部師培與藝術教育司的李毓娟副司長、師大文學院的陳秋蘭院長、立委林奕華委員(曾任北市與新北教育局長)、成大外語系的鄒文莉教授、師大教育系的林子斌教授,同時北市三民國中莊國彰校長、台南市西門實驗小學的呂翠鈴校長來分享他們學校推動雙語教學的心得(寫到這裡覺得自己在寫報告)。
以下我分享一下當天聽到的內容:
- 雙語教育絕對不是全英語教育,而是在國語與另外一項語言在適當的環境中(如課程內容、學生群體)做適當的轉換或併陳。另外一大重點是雙語教育的重點仍舊在內容的精熟或者技術的熟練,不見得是外語能力;外語講得一百分但是數學還是算不出來的話依舊是失敗的雙語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內容已經精熟的基礎上,能夠自然使用另外一種語言(主要是英語)闡述自己所學的內容,在內容精熟以外,以成功的溝通為主要目標。所以重點不是什麼漂亮的美國加州或者中西部口音,而是學生能善用語言做為溝通的工具。
- 師培方面,除了目前已經在師培端做的雙語教師師培,教甄也相繼開了雙語師資的專任缺(所以不是代理教師,但是門可羅雀沒什麼人報名),針對現職教師也有六學分的進修規劃。
- 課程方面,目標是所有課程都可以用雙語進行。教育部目前在高中職端目前排除國文科與社會科,但與會者認為這項排除沒什麼道理。來分享的校長們說目前主要在彈性課程與藝能科中推動,過程當然是有歡笑有淚水,但結合校本課程與合科教學,同時絕對不可以只找英文科教師來主責推動(主責團隊一定要有所有領域的教師代表),應是合理的方向且可推行到主科去。
- 學生學習方面,亟待解決的是城鄉差距,例如108課綱是小三開始學英文,但是北市等較有錢的縣市與直轄市則是小一就開始,可謂一國好幾制;偏鄉則是偏鄉有偏鄉的優勢(人少彈性大),若真的有心、有方向的話,不見得比較吃虧。成果方面,學生普遍反應是有趣、好玩(私以為這跟彈性課程、藝能科的性質有關,下詳)。
- 現職教師方面,這是目前培訓的主力,因為這些教師已經具備原本的教學知能(pedagogical knowledge,這是我自己補充的),對於教學目標與內容(content knowledge)也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重點是教材教法的設計能力。教師的反彈主要來自於工作量增加(呂校長分享說他們讓雙語教師減鐘點),最有幫助的是教師社群的奧援。
- 教學現場方面,學校已經嘗試外師+台師、台師+助理教師等搭配,各有優缺點,純台師的環境不見得比較差。
之所以特別把這些寫下來,是因為隔天晚上我在某個clubhouse房間裡(主題是為什麼台灣人講英文的時候外國人聽不懂)聽到大家鬼打牆的論述,以及對於雙語教育的擔憂。幾個想法如下:
- 大家都把雙語教學想成全英語教學。全英語教學是雙語教學的一種樣貌,但不是全貌。
- 與會人士的鬼打牆在於對大家英語發音的崩潰以及台灣人沒有自信這兩件事情上打轉,我聽得一直翻白眼:大家會沒自信就是因為有你們這群人在那邊挑剔發音啦!
- 真的要討論「為什麼用英文的時候母語人士聽不懂?」的話,要把溝通分成三個面向:內容、結構、發音。
- 內容也就是要言之有物,對內容要精熟,不然講話空洞的話其實英文講得再好也是枉然。
- 結構也就是句子結構要正確,文法錯誤重則改變文意讓人誤會,輕則讓人困惑。
- 發音,重點應該是咬字清楚,尤其是時態等與文意有直接相關的發音。初期絕對不是在討論什麼口音(不然你找個印度人來看看)。
- 我個人認為當天的clubhouse的與會者多為坊間的英語教育者,對於英語教育的想像主要是一般閒聊,例如在社交場合是否能夠利用英文來交朋友,所以才會很多人的主打內容是正音、俚語、會話。這點跟教育部的走向很不一樣,很明顯雙語教育的走向是學術英文,也可以說是簡報英文,因此仍舊把學科與術科的精熟視為第一要務;至於社交英文應該是留給英語課去處理的,而不是所有領域的雙語教育都要讓學生變得會聊天打屁(是說聊天打屁也要有料啊)。
- 當天clubhouse的主辦人有提到說他的朋友是一位坊間鋼琴老師,對於學生家長要求老師要用英語教鋼琴覺得很困難。恩,一開始當然會困難,這我完全同意,但你不就是應該要克服嗎?那位主辦人舉例是那位鋼琴老師覺得「升八度音」的英文很難,天啊這不是專業術語嗎?一位鋼琴老師不會樂理的專業術語,那還配稱鋼琴老師嗎?如果剛好忘記的話就去查啊!是說我不用查也知道八度音的英文是octave,至於「升」的話,我當時立刻想到的是elevate,估狗了一下發現elevate或者raise都有人用,好啦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今天不是要鋼琴老師用英文教學生怎麼算三角函數,而是用英文教自己的本行,其中專業術語的部分應該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如果專業術語是義大利文,那麼那部分就用義大利文啊,這是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同理,美術科應該出現很多法文與義大利文吧,那就用法文與義大利文啊,這些也是專業吧!藝術史、色彩學等應該都學過吧)。
- 所以老師們的確非常需要教材教法的協助,所以的確需要提供各種誘因以及措施讓教師們有餘裕備課;教師也很需要自信心,因此社群、輔導團、互相觀課與鼓勵就必須持續下去,這些是目前教育現場就有的資源。至於在那邊該該叫說專有名詞不會的,我只有翻白眼。
- 大家也非常關心學生有沒有辦法用英文學數學理化,恩這是雙語教育,不是全英語教育,若教師覺得學生無法用英文學的話,那就一半一半,或者全國語啊!要融入鄉土語言的話也可以啊!但說實話,如果學生的確從小就接觸雙語教育,或者從好玩的科目例如藝能科開始的話,小孩子的彈性是很大的。
- 承上,雙語教育是否應該排除國文科與社會科?我的想法是不應該,因為國文科與社會科教師應該具備雙語教學的知能,但最終要不要用可以讓老師自己決定。為什麼國文科就一定要用中文來上?有在國外帶小孩的人應該都遇過國際文化日的時候要幫自家小孩準備攤位介紹台灣文化,所以那種場合就需要用英文介紹台灣文化,試想你要怎麼用英文介紹原住民那麼多族跟平埔族(也是很多族)?要怎麼介紹漢人移民史?要怎麼將世界史與台灣史連起來以便講解為什麼台灣社會有這麼多元的文化?你怎麼用英文介紹台灣的詩歌(例如台灣竹枝詞)與文學成就?音樂與藝術的成就呢?還是說最後只能講吃的(是說食物的英文沒有比較簡單啊),這又回歸到了「內容」這個最根本的要求。
- 有人說是不是資優班才適用?我的想法是國際化的社會不就是所有人都有機會使用英文來介紹自己的專業,或者在工作場合用英文溝通嗎?就算是技職教育,國手出國比賽的時候也是該用英文吧!我汽修科的學生也說大家都想進外商車廠(因為待遇好),所以英文很重要,但他們到了大學快畢業了才發現這件事情,所以要儘早開始。
- 因此這又回到了一開始的信心問題:不要繼續在口音上打轉了,雙語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能夠在正式場合用恰當的英文如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聽眾能夠理解就好。Clubhouse中有聽眾提到雅思主考官的培訓場合有特別訓練未來的考官們要能聽懂印度口音,因為內容比較重要,不應該被口音給影響。
- 啊所以能夠用英文聊天、交朋友重不重要?重要啊!但那應該是英語課的教學目標,不見得是雙語教育的目標。
幾個可能會出現的負面情況必須超前部署:
- 公關災難:所有老師與家長都認為雙語教學 = 全英語教學,然後輿論爆炸(以下省略十萬字)。
- 仍舊得解決各種語言使用的比例。如果是備而不用的話那麼似乎消耗太多準備時間;如果老師一直用晶晶體來上課,對內容精熟以及語言學習都不是好事。
- 老師還是得學習至少不要錯太多的英文咬字。例如我的高中數學老師將alpha發音成「額ㄏㄨㄚˇ」(他是好人啦而且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如果唸成「阿法」、「阿ㄏㄨㄚˇ」我還可以接受,但是「額ㄏㄨㄚˇ」實在是差太多,恐影響溝通,因此需要糾正。
最後murmur兩件事情:
- 我以前就是糾正發音魔人,是說我自己也會犯錯、講得也沒特別好,所以也是趁機反省自己。
- 我在美國的學生,幾個成績比較差的也都是英語母語人士,他們就是口語一百分內容不及格。有用嗎?在學術場合還不都白搭。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