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遊記之中來點認真的。高中同學問我對於台灣實行十二年國教的看法,呃…這可問倒我了,人不在台灣、不在教學或者決策第一現場很難窺其堂奧,除了基本精神以外,還有眾多施行細則;除了分發以外,還有特色學校。這麼多議題攙雜在一起,讓身處國外的我很難知道到底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我僅就我知道的部份做評論,還請大家多提供一些想法與實際情況!
首先,一言以蔽之:我舉雙手贊成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施行方式我就不清楚了。
為什麼贊成呢?理由兩個:國民素質的提昇,以及家庭經濟的負擔減輕。
說實在,有太多東西需要教育才有辦法至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除了基本學科國英數以外,許多重要的人生概念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基本保障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最近跟金抵敵在討論高中數學的時候,我也在努力回想我的高中數學程度究竟怎樣?其實我高中數學的段考成績並非每次都不及格,其實大多有及格,還有一次考一百分(因為整張考卷都是習題改編的),不然就是接近及格。我不知道當時的數學考試程度有多難,但對我來說是非常吃力的。假如我有比較多的時間準備,就像那次考一百分一樣,只要習題有熟練就可以拿高分。假如說習題的內容都是該科老師咸認重要的概念與題型,而且每次段考都以習題為基礎,那麼憑我當時的努力程度我是不是每次都可以考到好成績?挫折感是不是會低一些?念數學的動力是否高一些?
所以十二年國教是否讓大家有個機會重新檢視課綱、重新分配每一個學年的教學進度?又以英文為例,國中畢業的單字程度是一千字,指定考科的單字量卻是七千字,讓高中學生在三年內突然增加六千字的單字量,這是不是太趕鴨子上架了?現在英語教學提早開始,那麼是不是可以讓學生有比較多時間準備那七千字,而不是擠壓在高中三年一口氣學會六千字,是以往的六倍之多?
所以,當學生的學習成就提昇了,是不是素質提昇的一個面向(例如外語能力、數學能力、邏輯思考能力)?
以我比較有接觸的輔導活動科來說(唉這個說起來汗顏,已經不是我的專長了),青春期實在太重要、有太多議題必須帶領青少年一起探討,而國中三年不是年齡還沒到,就是時數不足很多議題必須割捨掉,或者為了因應學科教學而犧牲輔導活動課的時間,我想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假如學生到了18歲都還沒有性別平等的概念、假如學生到了18歲都還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假如學生到了18歲而沒有基本法律常識、假如學生到了18歲沒有好的道德素養,那我們的教育到底培養出什麼?總不能完全依賴運氣、看學生有沒有遇到好學校好老師吧!這年頭都還有走後門考上教甄的情事發生,怎麼能夠指望學生求學路上都遇到有這種認知的老師呢?
撇開老師不談,缺乏這些基本素養的學生,年滿18歲以後就要開始為自己負責了,這是我們樂見的教育成果嗎?
同學問我美國的狀況呢?K-12是美國的義務教育,也就是幼稚園到高中,很多人批評美國這套制度在於學生的學習成就低落(或者說:雙峰化),這種批評就把教育窄化為「學習成就」,但是如我上上段所說:我認為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健全有素養的公民。
那麼美國是否有培養出身心健全有素養的公民呢?如果有的話為什麼犯罪率這麼高?原因很多,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有幾個:美國高中生的畢業率太低,非裔族群的高中畢業率不到四成,所以雖然稱為義務教育,但卻會把學生退學(這也真是莫名,義務教育不就是應該讓他繼續留在學校嗎?)美國各高中的經費來源取決於該學區的收入,這跟台灣的狀況有根本性差異;最後:不要被好萊塢電影給騙了!的確有犯罪、的確很高,但不是整個美國都是這樣!
美國的另外一個缺失是職業教育。美國在高中階段有職業教育,但似乎不是很普及,要看各學區是否有跟當地社區大學、當地企業有聯繫並且推出合作方案(很像建教合作),是屬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也就是是否有經費推動),台灣應該不會走到這種地步,應該是各縣市政府決定而不是各學區決定。我個人很喜歡台灣的職業教育,我不清楚施行細則,我想應該也有特殊的弊病存在,但我衷心希望十二年國教可以針對現況職業教育的不足進行改革,既然十二年國教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就趁機會改革一下、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吧!
最後,家庭經濟應該很好理解吧!義務教育的話就是政府買單,念私立高中職的學生與家庭就少了很多經濟壓力。那麼要如何有充足的資金?要不要有排富條款?這我就不知道了,還請專家不吝賜教。
高中同學還問我:高中社區化,明星學校轉型為特色學校,我有什麼看法?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特色學校是在做啥,我一直以為是特殊學校,還納悶說:啟明啟聰不是一直都有嗎?後來才知道特色學校一方面是明星學校的後路,另外一方面似乎是鼓勵學校朝「學校本位」的目標去設計課程。就第一點而言,雖然我高中念的是「明星學校」,但是我非常期待看到中一中不再是明星學校。
為什麼要有明星學校?明星學校不就是讓國民提早進入象牙塔嗎?整個學校都是經過篩選的,而且篩選基準居然是學科成績,而不是興趣(例如文科理科、不同職業類別)或者特殊需求(身心障礙學生等),那麼學生的眼界會是多小?這會是一個身心健全的國民應該有的特質嗎?
就像我之前也有提過的,我永遠忘不了當我在成功嶺的時候,坐我前面的那位老兄雖然有國中學歷,但是居然不識字,國中畢業就去做土水師傅直到入伍。我自從國中畢業以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樣子的人了,但是他們的確存在於這個社會上啊!在我人生價值觀的塑造期我沒有跟這樣子的人來往過,我的人生經驗會是多麼狹隘?我會不會也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無腦話?有人說那是因為我比較會反思,拜託,自我覺察是可以學習的說不定輔導活動課可以教。
那麼資優教育怎麼辦?因材施教怎麼辦?我個人贊成是分組教學。資優原本就屬於特教,我不懂所以不做評論;分組教學不是從小就應該開始了嗎?是我們的社會把這種分組教學整個污名化吧(放牛班 vs. 好班)!所以該改的是不是一般大眾的觀念?這是不是需要教育?!?!?!
有人問我說假如高中跟國中一樣,充滿各種學習成就、學科生涯性向的學生,那麼會不會讓高中素質下降?我的回應是:假如你用指考成績的平均來評斷,那當然會下降啊!會算數學的人都知道會下降,但是我要問:「所以呢?」學校指考平均分數下降就等於全校的教學品質都低落、等於學生全體變笨、等於全國的高中生素質下降?
有人則說分組教學造成學校行政與教學上的不便與成本提高,這個我就更不懂了:教學政策與實施是要圖教職員的方便以及資本主義的「低成本、高效益」才設立的嗎?不是學生本位嗎?既然是義務教育,就不應該有這種純粹「成本」考量而出現的政策;你可以用其他理由反對,但經濟問題絕對不應該是理由(雖然我不懂假如每天第六第七節讓學生跑班分組上課會新增加多少成本…)。
或許我把教育整個神話了,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否認教育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我期待十二年國教可以為台灣社會帶來新的格局與思維,官員有新的眼界與作為,教師有新的教育哲學、教材教法,以及親身實踐,家長也在批評之前對社會脈動與教育能夠多一點了解,學生也能對自己的學習與未來有更多的機會來探索與經驗。
這的確是個最黑暗的時代,卻也是個最光明的時代,但是回歸一句話:怎麼執行才是關鍵啊!也期待讀者可以多分享這方面的想法或者當前施行狀況,在美國真的是霧裡看花啊!
首先,一言以蔽之:我舉雙手贊成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施行方式我就不清楚了。
為什麼贊成呢?理由兩個:國民素質的提昇,以及家庭經濟的負擔減輕。
說實在,有太多東西需要教育才有辦法至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除了基本學科國英數以外,許多重要的人生概念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基本保障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最近跟金抵敵在討論高中數學的時候,我也在努力回想我的高中數學程度究竟怎樣?其實我高中數學的段考成績並非每次都不及格,其實大多有及格,還有一次考一百分(因為整張考卷都是習題改編的),不然就是接近及格。我不知道當時的數學考試程度有多難,但對我來說是非常吃力的。假如我有比較多的時間準備,就像那次考一百分一樣,只要習題有熟練就可以拿高分。假如說習題的內容都是該科老師咸認重要的概念與題型,而且每次段考都以習題為基礎,那麼憑我當時的努力程度我是不是每次都可以考到好成績?挫折感是不是會低一些?念數學的動力是否高一些?
所以十二年國教是否讓大家有個機會重新檢視課綱、重新分配每一個學年的教學進度?又以英文為例,國中畢業的單字程度是一千字,指定考科的單字量卻是七千字,讓高中學生在三年內突然增加六千字的單字量,這是不是太趕鴨子上架了?現在英語教學提早開始,那麼是不是可以讓學生有比較多時間準備那七千字,而不是擠壓在高中三年一口氣學會六千字,是以往的六倍之多?
所以,當學生的學習成就提昇了,是不是素質提昇的一個面向(例如外語能力、數學能力、邏輯思考能力)?
以我比較有接觸的輔導活動科來說(唉這個說起來汗顏,已經不是我的專長了),青春期實在太重要、有太多議題必須帶領青少年一起探討,而國中三年不是年齡還沒到,就是時數不足很多議題必須割捨掉,或者為了因應學科教學而犧牲輔導活動課的時間,我想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假如學生到了18歲都還沒有性別平等的概念、假如學生到了18歲都還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假如學生到了18歲而沒有基本法律常識、假如學生到了18歲沒有好的道德素養,那我們的教育到底培養出什麼?總不能完全依賴運氣、看學生有沒有遇到好學校好老師吧!這年頭都還有走後門考上教甄的情事發生,怎麼能夠指望學生求學路上都遇到有這種認知的老師呢?
撇開老師不談,缺乏這些基本素養的學生,年滿18歲以後就要開始為自己負責了,這是我們樂見的教育成果嗎?
同學問我美國的狀況呢?K-12是美國的義務教育,也就是幼稚園到高中,很多人批評美國這套制度在於學生的學習成就低落(或者說:雙峰化),這種批評就把教育窄化為「學習成就」,但是如我上上段所說:我認為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健全有素養的公民。
那麼美國是否有培養出身心健全有素養的公民呢?如果有的話為什麼犯罪率這麼高?原因很多,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有幾個:美國高中生的畢業率太低,非裔族群的高中畢業率不到四成,所以雖然稱為義務教育,但卻會把學生退學(這也真是莫名,義務教育不就是應該讓他繼續留在學校嗎?)美國各高中的經費來源取決於該學區的收入,這跟台灣的狀況有根本性差異;最後:不要被好萊塢電影給騙了!的確有犯罪、的確很高,但不是整個美國都是這樣!
美國的另外一個缺失是職業教育。美國在高中階段有職業教育,但似乎不是很普及,要看各學區是否有跟當地社區大學、當地企業有聯繫並且推出合作方案(很像建教合作),是屬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也就是是否有經費推動),台灣應該不會走到這種地步,應該是各縣市政府決定而不是各學區決定。我個人很喜歡台灣的職業教育,我不清楚施行細則,我想應該也有特殊的弊病存在,但我衷心希望十二年國教可以針對現況職業教育的不足進行改革,既然十二年國教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就趁機會改革一下、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吧!
最後,家庭經濟應該很好理解吧!義務教育的話就是政府買單,念私立高中職的學生與家庭就少了很多經濟壓力。那麼要如何有充足的資金?要不要有排富條款?這我就不知道了,還請專家不吝賜教。
高中同學還問我:高中社區化,明星學校轉型為特色學校,我有什麼看法?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特色學校是在做啥,我一直以為是特殊學校,還納悶說:啟明啟聰不是一直都有嗎?後來才知道特色學校一方面是明星學校的後路,另外一方面似乎是鼓勵學校朝「學校本位」的目標去設計課程。就第一點而言,雖然我高中念的是「明星學校」,但是我非常期待看到中一中不再是明星學校。
為什麼要有明星學校?明星學校不就是讓國民提早進入象牙塔嗎?整個學校都是經過篩選的,而且篩選基準居然是學科成績,而不是興趣(例如文科理科、不同職業類別)或者特殊需求(身心障礙學生等),那麼學生的眼界會是多小?這會是一個身心健全的國民應該有的特質嗎?
就像我之前也有提過的,我永遠忘不了當我在成功嶺的時候,坐我前面的那位老兄雖然有國中學歷,但是居然不識字,國中畢業就去做土水師傅直到入伍。我自從國中畢業以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樣子的人了,但是他們的確存在於這個社會上啊!在我人生價值觀的塑造期我沒有跟這樣子的人來往過,我的人生經驗會是多麼狹隘?我會不會也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無腦話?有人說那是因為我比較會反思,拜託,自我覺察是可以學習的說不定輔導活動課可以教。
那麼資優教育怎麼辦?因材施教怎麼辦?我個人贊成是分組教學。資優原本就屬於特教,我不懂所以不做評論;分組教學不是從小就應該開始了嗎?是我們的社會把這種分組教學整個污名化吧(放牛班 vs. 好班)!所以該改的是不是一般大眾的觀念?這是不是需要教育?!?!?!
有人問我說假如高中跟國中一樣,充滿各種學習成就、學科生涯性向的學生,那麼會不會讓高中素質下降?我的回應是:假如你用指考成績的平均來評斷,那當然會下降啊!會算數學的人都知道會下降,但是我要問:「所以呢?」學校指考平均分數下降就等於全校的教學品質都低落、等於學生全體變笨、等於全國的高中生素質下降?
有人則說分組教學造成學校行政與教學上的不便與成本提高,這個我就更不懂了:教學政策與實施是要圖教職員的方便以及資本主義的「低成本、高效益」才設立的嗎?不是學生本位嗎?既然是義務教育,就不應該有這種純粹「成本」考量而出現的政策;你可以用其他理由反對,但經濟問題絕對不應該是理由(雖然我不懂假如每天第六第七節讓學生跑班分組上課會新增加多少成本…)。
或許我把教育整個神話了,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否認教育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我期待十二年國教可以為台灣社會帶來新的格局與思維,官員有新的眼界與作為,教師有新的教育哲學、教材教法,以及親身實踐,家長也在批評之前對社會脈動與教育能夠多一點了解,學生也能對自己的學習與未來有更多的機會來探索與經驗。
這的確是個最黑暗的時代,卻也是個最光明的時代,但是回歸一句話:怎麼執行才是關鍵啊!也期待讀者可以多分享這方面的想法或者當前施行狀況,在美國真的是霧裡看花啊!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