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其實這篇沒有什麼回答十個問題我就可以拿到幾百萬,只是剛好我有三個問題要回答,所以剛好分成三篇啦哈哈哈!這是一個好朋友問我的三個問題,所以我只是依照自己的狀況敘寫自己的想法,所以,一言以蔽之:整篇都是個人囈語在murmur啦!問題開始~


先把你在美國的這段日子,當作一個「故事」吧:
 
  1. 如果這個故事繼續往前走,走到你喜歡的位置,你會說那是完成了你幾歲的夢想?那是一個怎樣的夢想?

    在美國唸書的這個故事從高二開始萌芽的,所以那時候是...17歲吧!我當時就跟自己說我要拿到博士,所以假如走到我喜歡的位置,那這就是17歲時的夢想,夢想的主要內容是拿到博士學位。那時候想不到什麼畢業後我要留在美國工作之類的,太遙遠了!才高二耶,我先把三角函數學會可能比較要緊,不然我應該考不上什麼好大學。

    從發展理論來看,高二時候的我有這個夢想,簡直就是James Marcia所說的早閉型(foreclosure):沒有探索就做出決定。我只知道出國要考托福、英文要很好、要很多錢、名校有哪些(唉我當時連常春藤有哪七間都背不出來,對名校的認識極為有限),這種非常粗淺的探索過程一定可以讓我被歸類到早閉型那邊去。(閒扯不忘吊書袋)

    理論與研究都說早閉型其實沒有太多的內心衝突或者糾結;相反地,早閉型的人內心非常安適,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就這樣子順順的一路走下去就對了;麻煩之處在於假如現況與當時所設想的(假如有設想過)不一樣,那問題就會浮現,認同危機會再次出現,早閉型的人就必須重新經歷這一串探索的過程。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啦!
  2. 如果有一天,你走過了這個挑戰,要辦一桌論功行賞,你會想邀請誰?

    (啟動吊書袋模式)這一題可以從Urie Bronfenbrenner的bioecological theory來想。Bronfebrenner認為個體的成長環境可以根據與個體的互動非成四個系統,從小到大依據是:micro-, meso-, exo-, macro-system。所以從microsystem來看的話,我最該感謝的就是我的親人以及老師,再來是親朋好友、以前工作過的同事與雇主,最後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當時念博士是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生涯規劃,去美國也符合傳統觀念)。

    (這樣子有講跟沒講一樣...)

    撇開養育、教育之類想當然爾的理由,我覺得對我最有幫助的是跟我互動的人與環境都允許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自由,以往我不覺得怎樣,現在覺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成長經驗。

    獨立思考的基礎其實是知識,我沒有懂很多,但是我感謝爸媽讓家裡充滿書本;獨立思考的過程常常是與身邊的人產生意見上、價值觀上的摩擦,年輕氣盛的時候不容易拿捏,很容易演變成衝突(然後很不巧的,真的有很多衝突...),所以我感謝爸媽的包容;

    獨立思考也需要吸收各種不同的意見,所以我感謝以前的老師、同學帶給我各種刺激、解答我的疑惑、不惜冒著讓我生氣的風險跟我爭辯雖然我不是多偉大的人物;

    再來,獨立思考需要有個發聲的平台,我感謝台灣是個有言論自由的地方(至少對我的生活來說,我知道台灣社會上依然有不公不義箝制思想的事情發生),讓我可以暢所欲言,不會被什麼奇怪的網路長城擋掉很多資訊。

    最後,我學三民主義的零星幾個心得中,其中一個就是「自由是爭取來的」,所以我感謝以前的人,不論藍綠不論省籍,不斷跟體制衝撞才有現在這個社會。

    很八股吧哈哈哈!我當然不會隨時都在想這個,只是邊打邊想,發現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那就謝天吧!(超級無敵霹靂老梗...)
  3. 在故事裡,你用來面對眾多挑戰的時刻裡,你最喜歡哪個時候的自己?

    博士還沒有到手故事還沒有說完,所以就依照目前的進度來說吧!其實我不知道,因為回想任何一個階段,都覺得自己當初好像太懈怠了,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一定要更努力之類的。唯一一個不需要更努力、覺得自己盡了全力的階段就是大四的時候吧!國科會研究、個諮實習、團諮實習、教學實習、佛學社、國樂社、家教、打工、考GRE,這些事情都在大四短短一年內完成,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當初好幸運,有好多人幫助我所以我才能完成這麼多事情(當然包括問我這三個問題的你啊!)

    所以我喜歡那個時候的自己,因為我完成了很多事情,以及因為我很幸運、很有福報。(說自己很有福氣真是不害臊,但是我真的這樣覺得啦哈哈哈!)

留言

  1. 希望你拿到博士的時候可以請我 ㄎㄎ

    回覆刪除
  2. Re: Randy <7740857843486195538>

    哈哈!到時候請RDGG賞光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