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的研究

我們系上所有的新生第一年都要做一個First Year Project(簡稱FYP),算是初試啼聲吧!所以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研究,第一年總是要做一個。有一門課會帶著你做這份研究,要修一整年,必修,所以修完之後、過一個暑假,就要報告了!所以就像一般研討會的壁報論文一樣,就是貼在上面、等人家來看、問問題。

我只是簡單用Keynote做了幾張投影片,然後印在letter size的紙張上、拼湊而成,不過我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其他人都是印在好~~~大張的海報上面喔!我跟老闆說:等我這一篇真的被SRCD(我們這領域最top的研討會,明年春天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錄取的話,那我再砸錢去印大海報;現在一窮二白、八月九月薪水都沒下來的窮酸歲月還是用系上印表機印免費的就好。所以底下看到的是我做的投影片,真的印出來的時候只是白紙黑字而已,哈哈!要節約能源啊!


OK,所以上面是我的簡報,大略的脈絡是這樣子:
  • 主題:母親與青少年孩子的關係是否是讓青少年主動揭露訊息的主要原因呢?(答案:沒錯啦!)
  •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1. 以前的研究都認為說:家長如果想要得知自己小孩的一些消息,例如朋友是誰啊、考試考怎樣啊、最近都在做些啥啊之類的訊息,以往都認為有兩個主要途徑:要碼家長自己觀察(去看小朋友的球賽、自己看成績單),不然就是家長開口問。
    2. 2000年的時候,歐洲學者的一項研究推翻了這個論點:才不是咧!其實家長的訊息來源,是青少年自己說的!他們如果不講的話爸媽才不會知道那麼多咧!
    3. 所以十年來,後續的研究繼續挖這個主題,可以分為兩個支線,第一個是測量主動揭露訊息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他們發現:會主動揭露訊息的青少年,比較不會出現反偏差行為,社會適應也比較好;另外一個支線則探討什麼原因會讓青少年想要主動揭露?他們又揭露了什麼?所以就分兩邊啦~
  • 我的研究呢?
    我的研究主要是第二個支線:主動揭露了什麼?什麼促使他們揭露?又,揭露訊息可以分很多種內容(功課啊、人生規劃啊~等等的範圍很廣),所以我探討的內容是友誼(因為友誼是青少年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講仔細一點:
    我把友誼訊息分成四種:活動(例如跟朋友一起去打球)、友誼進展(跟誰的交情越來越好啦、跟誰吵架彼此不說話啦~)、朋友的正向特質(我的朋友功課很好、我的朋友都會幫忙打掃家裡)、朋友的負向特質(我的朋友會偷偷抽菸、我的朋友被留校查看)
  • 影響因素有哪些?
    我先探討性別、年紀、種族(白人黑人拉丁裔)的差別,然後是青少年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青少年在學校的偏差行為或者好行為、跟媽媽的關係、跟爸爸的關係,四種。
  • 我的研究樣本:
    其實data不是我去收的,是之前的學長姐去收的,他們沒有分析完可是又都畢業了,所以我就接手囉!主要是在小威的青少年,六年級、八年級、十年級的青少年(男女各半)以及他們的爸媽(有七成七的家長代表是媽媽,啊爸爸都跑去哪裡了啊=.=),將近七成是白人,黑人與拉丁裔的家庭都不到一成。
  • 結果:
    有兩個因素最能夠影響青少年決定主動揭露訊息:最主要的是青少年與媽媽的關係,尤其是正向關係!關係越好、越會主動揭露,男女、種族、年級都沒有差別!其次就是在學校出現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越多的話,就越不願意講(啊就是做壞事回家不敢講啦!)
  • 啊其他的變項咧?
    男女生呢?沒差!不同年紀呢?沒差!種族呢?也沒差!週末跟家人相處時間的長短呢?大多數情況下沒差!那...跟爸爸的關係呢?爸爸也很重要吧!不!沒差!(糟糕,爸爸要躲起來哭了....)不管是跟爸爸的正向還是負向關係,通通都沒有差別!沒差沒差~通通沒差~~~~~
所以這個研究有什麼意義?有的時候我們在社會新聞中會看到青少年都被抓到警察局了,爸媽氣沖沖的趕來保孩子,開口可能第一句都是:「啊我家小孩很乖捏!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啦!!!」你看,這就是家長對小孩子的掌握不足,是因為家長沒有親自去觀察嗎?家長沒有問嗎?都有可能,但從研究來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不想(或者不敢)讓爸媽知道,所以家長才無法得知自己家中的青少年最近在外面捅了什麼漏子;那要怎麼讓小孩子願意講呢?那...媽媽跟小朋友的關係就是關鍵啦!


這份研究也會是我碩論的一部分,我的碩論預計加入另外一個中介變項:青少年是否認為家長有權力知道這些事情?既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越好、小孩子就會講越多,那我認為:假如青少年認為家長有權力知道這些事情,而且跟媽媽關係好(爸爸抱歉啦...我還是會研究爸爸,但是我不期待他會造成什麼差別),那麼小朋友應該更願意揭露。

說歸說,我的碩論計畫連動筆都還沒有呢 orz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