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整理:智慧

最近在寫一篇期末報告,要整理目前關於「智慧」的研究。目前主要陣營有兩派:柏林智慧典範Berlin Wisdom Paradigm和Sternberg的平衡理論。雖然我已經把報告寫完了,但根據我好大喜功好為人師的個性,想說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XD

首先,「智慧」這種東西其實從中外哲學的書籍裡面就可以找到答案了,佛學裡面也針對智慧有非常多的見解。不過因為我不是念哲學或者宗教的,所以這篇報告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智慧」。

美國這邊對「智慧」的研究起源於1975年,當時認為每個人都對「智慧」有概念,所以當時的學者會去調查一群人,可能是一般人、可能是大學教授這種高知識份子,先請一群人腦力激盪,想出各種跟「智慧」有關的詞,所以可能是「聰明」、「智商高」、「機智」、「會察言觀色」、「懂得反省」等等,作成一份列表,然後再請另外一群人針對這張清單做個驗證,依照相關的程度給予高低分,最後用因素分析之類的技術找出潛在因素。80年代共計有三組人馬做了類似的研究,結果大致上認為人們對於「智慧」的觀點可以分成三大類:認知、情緒、反省這三個面向。

另外一種類型的研究就不會去問一般人怎麼想,而是研究者自己提出一個架構,用這個架構來看大家是不是真的很有智慧。首先他們認為「智慧」其實是有辦法解決生活中常見的難題,所以智慧其實很實用,而不是艱澀冷僻的知識。這一派主要是德國人在做的,就是那個燒錢燒不完只會擔心怎麼燒完的馬克思蒲朗克研究中心在做的研究,他們提出了五個範疇:了解事實、懂得運用、會考慮大環境、具有多重觀點、能處理不確定性。用這五個範疇去評估人們在思考生活中的難題時,所提出的解決之道是否同時具有這五個向度的思考方向。

根據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智慧」的原型archetype是老人,所以這些學者也都跑去研究是不是老人真的比較有智慧?第一派的學者(也就是會先問別人怎麼定義智慧的那一派)的確認為老人比較有智慧;德國那一派認為年輕的成人與老年人其實差不多,所以智慧並不會真的隨著年齡而成長(唯一的例外是青少年時期)。

(這本關於智慧的書就用老人當封面,不過,這個人是...克林伊斯威特?)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多元文化觀點。根據研究,西方人普遍把「智慧」和認知功能連結在一起(以語意分析的角度來看),可是東方人會把智慧和年紀、謹言慎行、懂得人際相處之道連結在一塊兒,反而把認知功能的地位排在很後面。這也是滿有趣的觀察。

所以,這份花了我三週的「智慧」主題隨著我自暴自棄的把報告寄給老師以後,我就不想研究了="= 很有趣,但不是我研究的方向 XD 就寫在這邊以饗讀者,也算是做個結束吧 XDDD

留言

  1. 應該是克林伊斯威特沒錯
    那整本攝影集裡頭絕大多數也都是老人
    講「老人」有點攏統
    不過至少都是中年(五十歲?)以上的人
    當然,除了年紀之外
    書中的人也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成就
    至於他們為什麼被選入書中
    是因為他們的年紀?智慧?還是成就?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只有在書店約略翻過這本書
    文字的部份沒有仔細看過
    攝影的部份我大概只會用中規中矩來形容吧

    值得思考的是
    如果今天同樣一本書要在東方(或是台灣)製作
    從東方的觀點會選出哪些人物?

    回覆刪除
  2. 喔喔!是學長耶!

    這真是個好問題,在台灣的話我想出版社大概也會選出有「成就」的人,至於是不是有「智慧」就很難說了...

    不過根據一項研究,美國大學生在列舉他們心目中有智慧的人,亞洲人主要是孔子、甘地、佛陀,以及一直在印度的Mother Teresa(雖然他不是亞洲人,他是東歐人)

    回覆刪除
  3. 東西方對於智慧的認定,多少還是有一些重疊呢!
    因為以年長者來作為象徵,表示透過經驗的累積,在各方面漸趨成熟。
    不過,不知道各領域的認知功能,是否都指同一件事?

    回覆刪除
  4. 集體潛意識直接點出老年人是智慧的象徵,這點其實滿妙的...

    至於各領域的認知功能,其實這點也很微妙:普羅大眾認為智慧與認知功能有關係,但其實認知功能是會隨著年紀而下降,因此若單從認知功能來看,應該是越老越沒智慧才對,所以這邊的認知功能,大多是指「知識」,例如對字彙的掌握與應用、對民俗的熟稔,而不是我們熟悉的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上的認知層面得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