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研究所的收穫之一:會問問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

這是這一年瞇聽下來的感想。這句話已經縈繞在心頭一整年了,時時勉勵自己瞇聽之前要準備充分,才會是個有收穫的談話。

回顧這一年,一開始我的大多是這樣:「老師你覺得有哪些書我應該去看?」

一直到最近因為要寫期末報告,我的問題變成:「我看了誰說這樣這樣,但是另外一個人說那樣那樣,我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什麼,所以你覺得我的想法對嗎?」光從句子長度就可以看出後者準備比較充分,你也可以猜想到老師的反應會有多大的差別。


所以老師對第一個問題的回應是:你可以去看誰誰誰的書、什麼什麼領域的書,然後我們再討論。對第二個問題的回應是:「我想你說的是對的,這個領域就是兩派學者在討論...」我之後又追加研究方法的問題,因此又是一番討論。

父親:「你被學校趕回家因為你用馬糞把老師的抽屜塞爆然後把抽屜釘死讓老師打不開?!」
兒子:「我才十五歲,這個年紀通常不太用大腦的...」  
(這則漫畫只是想要表達我最近的研究:青少年的自我揭露,也就是主動告訴父母自己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跟朋友相處得怎樣等資訊。在台灣,做錯事情通常是通知父母、留校察看等處罰,美國則是suspend:趕回家不准上學!漫畫出處是這邊

現在回顧起來,真覺得自己在問第一個問題時應該可以歸類成「不用功的學生」:什麼都沒準備就來瞇聽,一開口就伸手要東西,老師沒有皺眉頭或者生氣真是萬幸啊!此外,雖然我問這兩個問題的時候,那些內容都還不是我的專長(第一個問題是問adolescence disclosure,第二個是問wisdom的研究),只是「有沒有唸書」倒是高下立見。問第一個問題之後,我並沒有得到太多的答案,後來才又摸摸鼻子回去讀書;第二個問題則是澄清許多疑惑與猜想,收穫自然比第一次大得多。


我花了一年才摸索出該如何跟老師瞇聽。我本來以為第一種完全開放式的問法可以得到比較豐富的答案,而且disclosure又是老師的專長領域,應該會有很多收穫吧!結果完全相反!說不定老師還在想說怎麼收到一個懶惰鬼?

問第二個問題時,wisdom其實不是老師的專長,但我可以看到他眼睛一亮的表情,我也獲得很多他自己對wisdom領域的想法,也從老師那邊問到進一步的資訊。

一年的時光啊!換來這個重要的收穫,希望我能保持下去!

留言

  1. 我也是現在才慢慢清楚:到底要怎麼樣使用搜尋策略(尤其是各資料庫的特定符號),
    才能更準確地找到想要的文章。

    至於跟老師會談,雖然老師總是要求要先把資料寄給他再談,
    但是我還是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把資料送出(但絕對不是故意的)。
    可能在他眼裡,我也是不認真的學生......

    不過,他昨天說了一段非常中肯的話:
    「初學者都是這樣的。花了很多時間不知道在忙什麼!」
    讓我對自己的成效不那麼自責......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