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

今天晚上難得忙裡偷閒,在讀龍應台的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還沒讀完呢,剛看完第三部,時間晚了只好暫時擱下民國初年的紛擾。

電影夜的成員們熱烈討論著這本書,我一開始很不解為什麼一本回憶錄可以引起這麼大的迴響?我現在稍微懂了,因為,連我都有些想法。不是針對當時抗日和內戰,而是榮民的共同回憶:戲曲四郎探母。

孤陋寡聞,我第一次知道這齣戲曲是大四的時候,修國文系顏天佑老師的通識課,就是在講中國戲曲。現在回想起來,顏老師人高馬大十分壯碩,講起話來字正腔圓,恐怕也是在眷村長大的榮民後代吧!那時候老師講起四郎探母的劇情,文辭剴切卻感情濃郁,講到楊四郎漏夜出城探母,看到佘太君的時候撲通一聲跪下,十五年不見,第一句話便是:「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老師講到難過處眼眶便紅了,我則是聽的整顆心都糾結在一起,那是一種自責卻又欣喜的孺慕之情,闊別十五年,人生有幾個十五年可以這樣分離呢?人在番邦身不由己,還得靠鐵鏡公主的幫忙偷得令箭夜縋而出,見上一面之後卻又被迫分離,人生悲劇莫過於此...每次想到這裡我都難過的想要掉淚...

而今在龍應台的文章脈絡下,這齣戲曲的時代背景卻在兩岸之間以各種版本上演,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四郎尚能見到母親一面,那些還在年少時就與父母訣別的老兵榮民們,卻只有在夢裡與回憶中才能與母親見上一面。當時都還是孩子啊這些老兵,被環境逼迫著長大,心理的傷口卻永遠無法平復...

後記:今天看了搭配這本書的紀錄片,我對國共內戰的主題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但是今天卻不斷回想我爸媽,以及他們的爸媽,的離別。奶奶在我國小的時候往生,外公在我大學的時候辭世,所以我媽沒了爹、我爸沒了娘,四五十年的情感如何說放就放?佛經上面清楚的說了要看破,但若換成是我,要我怎麼看破啊?那時候幫奶奶助念,我是邊哭邊助念的,但是只有流淚,因為媽媽說不能哭出聲音來,我也怕奶奶被我絆住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來是跑到廁所去哭,這樣子奶奶應該(?)不會聽到吧!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如此脆弱以及情緒化,那是種失功能的感覺。雖然那個時候我才小四,當時也沒有人苛責我,但是現在想起,我也會難過,那種難過是,會覺得心痛、糾結的痛,整個人也是縮起來的,好像把自己蜷曲起來就能抵禦那種心痛似的,要很久才會平復。

所以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當與爸媽道別時...影片中,瘂弦說自己跟隨聯校往南方避難時,還帶著青少年的彆扭不讓媽媽替他綁好油餅、也不願意回頭看土裡土氣的媽媽...講到這邊,他就難過的說不出話了,整個人哽咽起來,飽讀詩書的半百之人,在鏡頭前面像小孩子一樣難過的擦眼淚。

在親情面前,大家都是小孩子吧...

這是種心痛的後悔吧!如果他有緣再見到他媽媽,瘂弦是不是也會像楊四郎一樣,噗通跪下呢?心中的悔恨欣喜交加,還是那句話才有辦法總結吧!

千拜外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