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踢踢板友帶來的想法之二:我該唸些什麼?美國教育學院底下的子領域

很多板友在開始搜尋要申請哪個program的時候通常會被一堆從來沒有聽過的名詞給嚇著,尤其是轉領域、沒有修過太多相關課程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困惑。其實台灣的學術領域和美國已經很相近,通常可以找到相近的翻譯、課程,所以個人覺得:想要知道某個陌生子領域究竟在研究些什麼,除了研究網頁之外,可以找找看國內是否有相關課程,或許可以寫信跟開課老師詢問是否有教學大綱(syllabus)可以參考。

舉例來說,最近有板友問我學校心理學school psychology在學些什麼?以前我們系上就有開學校心理學這門課(但是因為教師因素迅速倒課,原因大家都曉得科科...),所以在大學有修過相關課程的話,對school psychology的認識就八九不離十了。

那萬一以前沒有修過怎麼辦?這個時候就得花多點時間了,個人發現一個不錯的方式就是先研究該program的師資,很多老師會把自己的開課大綱放在網頁上,下載來看看就大約知道內容是什麼了。我覺得系上的說明網頁有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好的訊息來源,因為太廣泛不夠具體,開課大綱就具體許多,你會知道每週主題、要唸的paper、要買的課本,這樣子就會有個很具體的印象了。

另外一個情況是為什麼有的program在某個學院底下,別所學校卻放在另外的學院呢?這個通常和行政組織比較有關係。例如我之前申請的Ohio State University,我申請的教育統計就Human Ecology底下,我現在的學校則是把教育學院獨立於human ecology之外。為什麼要這樣子分?我想這個和該program的內容沒有太大關聯,恐怕真的只是行政組織的差異,不過行政組織的差異也會影響到行政與研究資源,這點則是需要注意。

那麼萬一不小心申請錯怎麼辦?我如果入學以後會不會學到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其實根據我的觀察,如果只是唸碩士,那麼大部分的課程都是大家一起上都是大家一起上,也就是那種一個班級150人的大講堂,各種program的人混在一起上課,所以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你是念博士那就更沒有差異了,因為你的老闆更重要(如果選錯老闆我就沒辦法了...所以老闆千萬不要選錯)。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領域也開始出現interdiscipline的狀況,也就是某個program會把相關領域抓在一起獨立出一個program,例如哈佛教育學院博士班就有一個"教育政策量化分析組",所以擺明了就是把教育政策與量化分析綁在一起,如果你對教育政策與量化研究都很有興趣,那麼這個組就可以同時符合你的需求,其他學校可能你就得申請其中一個然後才在選課的時候自己找有興趣的課程。這種情況比較特殊,所以恐怕得多分神搜尋。

那...選校重要還是選老師重要?其實一句老話:外行人看學校,內行人看老闆。如果名校有名老闆的話當然是最好(而且這種情況其實還滿多的),但是如果有名老闆在知名度不高的學校,那我還是建議大家先選老闆。批踢踢有說:好的老闆讓你上天堂,不好的老闆帶你住套房;好的老闆帶你去conference的時候你走路都有風,不好的老闆讓你在conference的時候會一直被忽略沒有存在感,可能連paper都發不出去。

所以如果你只有要念碩士而且想要回台灣,那其實還是選名校比較好,畢竟社會風氣還是校名掛帥。例如我之前念哈佛,在台灣大家都知道哈佛,但是我唸的組排名並沒有比我現在的學校好(甚至可以說踩在腳底下),所以假如我只念完碩士救回台灣找工作,那我確定哈佛的名氣對我求職的幫助會大過於目前的學校。名校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校友會超強,到處都有校友、到處都有資源、到處都有人脈,所以想當然爾要選名校囉!

不過如果你要念博士,回來要找教職,那當然就是看老闆,畢竟你的CV遞出去,大家大多看education和publication這兩個區塊,好的老闆就有辦法充實這兩個部分讓你的CV蓬蓽生輝...喔不是啦,增添許多光彩。

結論1: 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program該怎麼辦?看看老師的開課大綱、寫信詢問老師、找找看國內有沒有相關課程。
結論2: 選校選老師的策略十分有彈性,端看你念這個學位的目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