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僵化功能

難得有空+有心情寫一篇稍微和教育有相關的東西,不然整個部落格充滿個人囈語著實有點可怕。

最近看到批踢踢上面的熱門討論,深深覺得我們的教育和社會文化真的是有趣到家了。

我以前有個迷思,覺得教育的功能一定是正向的,也就是net effect是正的、只會有增加;或者是讓個人的思考模式變得複雜,因為他學會了很多知識,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或者鑽研學問。就算是有爭議的知識,例如我還有讀到的三民主義,或者是社會學必念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能刺激個人的認知、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

我必須說,除了專業學科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社會之類的「知識」以外,教育也是有他的反效果的。重點不是在純粹的知識(經師),而是傳授者(人師)。

當然純粹的知識也會影響人,例如去年在哈佛念到一篇paper,說其實念商學院的人思想會偏向右派,也就是偏於保守,因為商學的重點在於機會成本,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什麼社會福利啊、健保改革啊,他們恐怕都會反對,因為這些中低收入戶竟然什麼都不用做就有津貼可以領?!為什麼這些人享用公共財但是不用繳稅或者有其他優惠?!

當時的我真的是大驚!竟然有人會反對射會福利的精神!竟然有人會反對健保!後來感謝念商學院同學的自白,他說的確是這樣,以純粹的理論來說,聽到不勞而獲的事情他們就會反感。所以教育也是會讓一個人思考僵化,認知功能出現simplicity與rigid的狀況,無法想到其他面向而只專注於自己所學過並且奉為圭臬的學問。學校就像工廠,產出一個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想得一樣,思考也一樣。

準此,我可以想像一個標準理工科系出身的人,如果完全沒有接觸過人文思想,那他的認知功能可能會僵化到非黑即白,那些無法證明的、做不出來的、非物質的,對他來說可能都是天方夜譚,溫和的可能不說話摸摸鼻子躲回去,激進的大概就在那邊高談闊論他的僵化思考。

我也可以想像一個標準人文或者社會科學的人,如果沒有受過自然科學的訓練,那他的思考也可能會缺乏實證的求知精神,缺乏客觀思考批判的能力,蝸居在人的世界中而無法體會邏輯辯證的純粹美妙。

批踢踢上面的吵嘴其實只是茶壺裡的風暴,但很明顯的看到僵化思考無所不在,甚至是無理取鬧(「不然你是要怎樣?」)。

好在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不管用什麼手段,都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知識。我高中的時候其實很喜歡化學,不僅因為他是半個背科(唉呀我就是比較會背書啊),也因為他很好玩,那些化合物結構式我覺得長得好有趣。當燃眉有深入學習的結果就是僅只於觀賞,不知道如何應用。

大學的時候也覺得綜合型大學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學科,尤其是通識教育讓我這個標準的社會組也有機會接觸自然組的東西(可惜當時敝校的通識課程太爛,到了大四才等到真正感興趣的通識課程,但是我也快要畢業了...)。在小威就更有趣了,身邊的同學絕大多數都是念理工科的,跟他們討論理工科的知識真的是有趣到家了,簡直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佳佳在批兔的板上面也是,雖然各種數學文我都是直接end跳出,但我大概知道那是個純粹的數學世界,每一行證明都是漂亮的邏輯思考。一種純粹的科學,讓人感到寂靜。

所以關鍵就回到「人師」身上:有這些通識課、有這些機會,學生來選修了,老師有沒有用心準備?有沒有好好上課?記得大一的時候上過生平最爛的通識課叫做「現代技學通論」,幾乎每個來上課的教授都是三板教授:天花板、地板、黑板(喔,現在改名叫做投影屏幕),我都不知道他們在上些什麼,我猜他們也不知道我們在底下做啥。每次上課結束就發考卷,考試順便點名。一整年什麼都沒有學到,浪費時間莫此為甚(還記得那時候校長也來上課,唉,上得亂七八糟,真的是有夠爛!我大一結束他也退休到私立的技術學院當校長去了)。

所以空有這些通識制度,學校沒有操作好的話一樣沒有用啊,學生一樣沒有得到不同學科的刺激,成長非常有限。(軼事:記得大一的時候非常羨慕台大、政大的朋友可以選修到非常有趣的通識,雖然可能loading很重、可能一點也不輕鬆,但是至少有學到東西,反觀那時候的彰師...算了不比了,我到現在都還很羨慕)

所以重點其實很明顯:有沒有接觸過不同的知識?有沒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有沒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來判斷這些知識如何應用?這三者之中,我覺得「價值觀」是最重要的,而這個觀點是因為最近唸了Sternberg對於「智慧」的論述。他認為價值觀是「智慧」的關鍵成份。

他舉了希特勒的例子:他之所以會迫害猶太人理由有非常多,其中一個可能就是優生學,所以他或他的幕僚顯然有唸過書、他也有批判思考的能力(他覺得優生學很好、優於其他的學問),但是他的價值觀卻帶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災難。所以他聰不聰明?我想他很聰明;他有沒有批判思考?看來也有;他有沒有智慧?這個嘛...還滿低能的。

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是個具有彈性思考、不會傷害及迫害別人,而且能夠為社會帶來利益的人,他的智慧是利社會的pro-social、對社會有正向幫助的,能夠為社會上各種不同的族群帶來和諧與快樂的。

所以當今天政府在討論要不要進口美國牛肉或者要進口什麼部位、ECFA要不要簽、災後重建條例要怎麼寫、高鐵要設幾站、要不要加稅、同志遊行要不要贊助,甚至是更以前的師資培育開放、廣設大學(唉呀我好教育取向),我覺得都沒有和民眾溝通好「價值觀」的問題,也就是政府的價值觀,都只能讓媒體以及很吵的政論節目自己在那邊猜測吵嘴,大家亂糟糟的一團,什麼真知灼見都沒有出現。

這篇也是沒啥重點以及跳tone。

留言

  1. 似乎是很有感而發呢!
    學校確實會讓學生不知不覺塑造出某些特別的「氣質」,或者你所謂的價值觀。
    這在大四實習(真遙遠哪)的時後,應該就可以感受道:不同醫學院的老師的風格,
    有顯著的差異。
    所以,遇到好的老師,真的很重要哩!

    回覆刪除
  2. 嗯嗯,「氣質」這個詞我現在比較少用了,因為會和personality psychology裡面的temperament搞混,不過真的就是那樣子,一種特殊的「樣子」。

    好老師真的很重要,我一直很慶幸一路上大多遇到好老師 :)

    回覆刪除
  3. 理工背景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素養。
    這是以前攝影老師告訴我的。所以要不時不刻的多讀書, 嘴炮才會接近無敵哦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