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呀我必須承認忙碌的確讓人成長得很快。在這邊的求學雖然只有9學分,是我當初在哈佛的一半多一點,但是忙碌的程度不亞於去年啊!
首先是seminar的訓練。這學期的seminar有一門是我自己的老闆開的,叫做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也就是把重點放在青少年的正向發展。這個取向也是因為反動(reaction)而產生的 ,之前對於青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缺陷模式(deficit model),也就是研究青少年的暴力行為、不安全性行為、中輟等,這個模式把青少年時期視為充滿風暴與不安的歲月,連帶著相關研究都集中在不良行為,這個模式並透過大眾媒體而不斷像大眾放送。舉例來說:請你舉出三個形容詞來形容當代的青少年,十之八九會提到負面形容詞。
所以這門seminar就是要從正向發展的觀點來看青少年,例如青少年的公民參與、resilience(不知道怎麼翻,復原力?但其實是身處外在不良環境卻沒有自暴自棄,也就是荀子說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靈性與宗教發展、人生導師(mentoring,應該也可以翻成引導)與楷模等主題。
不愧是seminar,reading非常多,上課討論也很激烈,我每天都在念這門的指定閱讀,上課前還要想想今天想要講什麼(但是課堂討論走向從來都不是我設想的那樣...),雖然在哈佛的時候我也有修seminar,但是來這邊我依然大多時候保持緘默。上週的主題就是公民參與,其實我沒啥興趣,但是大家還是非常熱衷於討論,整堂課三小時我只有發言了一次,反駁同學說的公民參與僅出現在民主的環境中(哎唷,你把中國大陸放到哪邊去了?文革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全國青少年的公民參與啊!)除此之外我都保持沉默;同班的大陸同學說他沒有念這週的reading,所以也沒有發言。兩個亞洲人就看一群美國人很熱絡的在討論...
不過我從reading以及老師上課的提點中也學習到很多,尤其是對於念文獻時該注意的重點。我通常會忽略方法論的部份,討論部份的研究限制我也常常忽略,但是經過這幾次我漸漸覺得:這篇文章的價值或者弱點其實在這兩個部份都可以找到線索,反而不是我花最多時間的文獻回顧或者研究發現。當然這兩個部份也很重要,但是在進行批判思考時,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是很有價值的兩個段落。同學之間的討論也常帶給我省思,雖然大多時候我都屬於聽眾,但是很多議題卻也激發了我的想像,在腦海中可能就會自己進行一場思辨。第一次參與這麼熱絡的seminar,還滿好玩的。
第二個學習就是對於實務工作的認識。我必須承認我的實務工作經驗付之闕如,我到了最近才認識4-H,也才開始知道YMCA、YWCA之類的組織在做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會辦營隊...),或許也跟目前的研究方向有關吧!學習到這麼多實務工作其實豐富了我的眼界,原來之前唸過很多理論在不同的地方都有體現,這些理論的實踐又帶來更多研究的方向與發現,一層一層下去造就了十分豐富的經驗與學術資料,在閱讀的時候獲得很多快樂。
第三個則是感謝學姐的以身試法...啊不是啦,他的碩論口考。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論文口考,學姐的研究非常有趣,跟我之前感興趣的欺凌行為與目前研究方向的親子關係有很大的相關,學姐的統計模式非常精巧以及嚴謹,也讓我深深讚嘆做學問的態度與方法。要用英文答辯也不是鬧著玩的,學姐的口考非常精彩,讓我印象深刻,不禁也開始想到我之後口考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像學姐這樣,做一個精彩的研究、進行一場充滿收穫的口考?
第四個則是現在的研究。我目前的研究其實算是接手之前一位已經畢業的學姐所留下來的數據,但是內容錯誤百出,我和大學部的學妹花了好大的力氣重新整理過、進行一些計算交給老師。在短短一週內跟老師meeting三次我想身邊應該沒有人可以超越這個次數="= 不知道是福是禍,我快要以辦公室為家了(題外話:我有一間個人研究室,其實是和學姐共用,但是很有研究生的感覺,哈哈!)但是把data清完、交給老師之後,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這不是第一次,但卻覺得好感動!
大約這樣,最近的確挺好玩的。Madison已經進入秋天(也就是台灣的冬天氣溫),但是我很喜歡這樣的天氣,很涼爽、很舒服,可惜冬天也不遠了。
首先是seminar的訓練。這學期的seminar有一門是我自己的老闆開的,叫做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也就是把重點放在青少年的正向發展。這個取向也是因為反動(reaction)而產生的 ,之前對於青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缺陷模式(deficit model),也就是研究青少年的暴力行為、不安全性行為、中輟等,這個模式把青少年時期視為充滿風暴與不安的歲月,連帶著相關研究都集中在不良行為,這個模式並透過大眾媒體而不斷像大眾放送。舉例來說:請你舉出三個形容詞來形容當代的青少年,十之八九會提到負面形容詞。
所以這門seminar就是要從正向發展的觀點來看青少年,例如青少年的公民參與、resilience(不知道怎麼翻,復原力?但其實是身處外在不良環境卻沒有自暴自棄,也就是荀子說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靈性與宗教發展、人生導師(mentoring,應該也可以翻成引導)與楷模等主題。
不愧是seminar,reading非常多,上課討論也很激烈,我每天都在念這門的指定閱讀,上課前還要想想今天想要講什麼(但是課堂討論走向從來都不是我設想的那樣...),雖然在哈佛的時候我也有修seminar,但是來這邊我依然大多時候保持緘默。上週的主題就是公民參與,其實我沒啥興趣,但是大家還是非常熱衷於討論,整堂課三小時我只有發言了一次,反駁同學說的公民參與僅出現在民主的環境中(哎唷,你把中國大陸放到哪邊去了?文革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全國青少年的公民參與啊!)除此之外我都保持沉默;同班的大陸同學說他沒有念這週的reading,所以也沒有發言。兩個亞洲人就看一群美國人很熱絡的在討論...
不過我從reading以及老師上課的提點中也學習到很多,尤其是對於念文獻時該注意的重點。我通常會忽略方法論的部份,討論部份的研究限制我也常常忽略,但是經過這幾次我漸漸覺得:這篇文章的價值或者弱點其實在這兩個部份都可以找到線索,反而不是我花最多時間的文獻回顧或者研究發現。當然這兩個部份也很重要,但是在進行批判思考時,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是很有價值的兩個段落。同學之間的討論也常帶給我省思,雖然大多時候我都屬於聽眾,但是很多議題卻也激發了我的想像,在腦海中可能就會自己進行一場思辨。第一次參與這麼熱絡的seminar,還滿好玩的。
第二個學習就是對於實務工作的認識。我必須承認我的實務工作經驗付之闕如,我到了最近才認識4-H,也才開始知道YMCA、YWCA之類的組織在做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會辦營隊...),或許也跟目前的研究方向有關吧!學習到這麼多實務工作其實豐富了我的眼界,原來之前唸過很多理論在不同的地方都有體現,這些理論的實踐又帶來更多研究的方向與發現,一層一層下去造就了十分豐富的經驗與學術資料,在閱讀的時候獲得很多快樂。
第三個則是感謝學姐的以身試法...啊不是啦,他的碩論口考。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論文口考,學姐的研究非常有趣,跟我之前感興趣的欺凌行為與目前研究方向的親子關係有很大的相關,學姐的統計模式非常精巧以及嚴謹,也讓我深深讚嘆做學問的態度與方法。要用英文答辯也不是鬧著玩的,學姐的口考非常精彩,讓我印象深刻,不禁也開始想到我之後口考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像學姐這樣,做一個精彩的研究、進行一場充滿收穫的口考?
第四個則是現在的研究。我目前的研究其實算是接手之前一位已經畢業的學姐所留下來的數據,但是內容錯誤百出,我和大學部的學妹花了好大的力氣重新整理過、進行一些計算交給老師。在短短一週內跟老師meeting三次我想身邊應該沒有人可以超越這個次數="= 不知道是福是禍,我快要以辦公室為家了(題外話:我有一間個人研究室,其實是和學姐共用,但是很有研究生的感覺,哈哈!)但是把data清完、交給老師之後,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這不是第一次,但卻覺得好感動!
大約這樣,最近的確挺好玩的。Madison已經進入秋天(也就是台灣的冬天氣溫),但是我很喜歡這樣的天氣,很涼爽、很舒服,可惜冬天也不遠了。
最近開始上方法學的課,也發現研究設計相當重要。
回覆刪除否則,儘管研究議題很有趣,沒有嚴謹的設計,所得到的結果根本就沒有太大意義或是會處處受到質疑。
又,一週跟老師meeting超過三次是我的生活常態耶!
此外,最近讀一篇統計手法繁複的文章,經過好心的學姐解釋之後,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研究的領域真是大觀園哪!
可是每次跟老師meeting都要有進度,問題我目前還在幫老師準備他的grant proposal,我也不太知道他到底要什麼東西(囧)
回覆刪除我有看到那篇CFA和EFA交叉使用的網誌了,不過我可以想見那篇作者的窘境,畢竟factor analysis不是個很穩定的技術,結果也常常差強人意或者完全出人意表,做三次真的很需要膽量!我其實很喜歡繁複的統計模式,尤其是不斷refine的過程 :p
我們兩個研究生要一起加油 ^^
金光好久不見吶.
回覆刪除resilience,有人翻譯叫"復原力".
少年的公民參與,聽起來可能和台灣中學大學在作的"服務學習",社區服務之類的有關係吧...與民主的關係倒是佷有意思...要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