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學生學習成就

雖然學習成就(learning outcome; academic achievement)並不是我的專長,我就算有拿到教師證書也不是主科的(雖然分主副科不怎麼恰當),不過因為這邊上課不時提到,新聞也不時看到,所以還是野人獻曝一下講一下自己的想法。

先請大家回想一下:
1. 你國中高中的時候,平日規定幾點要到校,第八節是幾點下課?
2. 國中高中的時候,平均一週的數學課有幾節?我知道自然組社會組不一樣。
3. 國高中的時候,你的數學成績如何?你自己又覺得數學成績如何?這邊不討論數學實力,我要討論的是「考試技巧」。

我自己的答案:
1. 我國中的時候好像是七點半要到,高中是七點五十;國三的時候六點下課,高中的時候五點下課。

2. 其實我沒有記得很清楚,依稀記得每天都有數學課,高三的時候甚至有可能一天兩節,所以一週大約五節課起跳。

3. 我國中數學普通,高中數學爛爆。國中的補習比較有效讓我補上了一中;高中的數學簡直藥石罔效,補習以後還是那副德性...幸好學測有及格,呼...

今天看到新聞說高中生吵著要降低必修課時數增加社團活動與社會經驗;記得以前的教改也是一樣,國中小的教學時數縮短,多了許多增加生活經驗的課。我每次看到都覺得贊成也不是、反對也不是,學歐美究竟是不是好事?

美國這邊的國高中生,每天兩點就下課了,下課以後常做的事情:打工、玩社團,到了高二可能會補一下拉丁文(應付SAT或者ACT),也有人去上補習班(Kaplan之類的)。晚上回家以後念書時間不多,看電視和「外務」比較多,所以我想生活經驗和亞洲學生相較,應該是充實許多,花在課業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只是美國這邊的校車都來得很早,學生有可能五六點就要起床了,尤其是住得遠的。

台灣學生我想七點半到校是個平均值,每天五點下課(以國中生以後而言),下課以後補習、念書,當然也有可能玩社團、外務,但是我想所花的時數,尤其是以升學為導向的學生,花在外務的時間應該較多(那種天才型的學生不在討論範圍,那是特教,我不是學特教的...)。所以就上課時間而言,亞洲學生贏很多(我有稍微問一下日本、新加坡、香港還有大陸同學);下課後花在課業的時間,亞洲學生也是大勝。

那學業成就怎麼看?數字會說話,2007年的TIMSS,也就是全球性的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學科成就測驗,以四年級與國二(八年級)為施測對象,每次前五名都是亞洲國家,我隨便列幾個:台灣、新加坡、香港、日本、南韓,偶爾會有捷克(對,捷克),而且在統計上與歐美國家有顯著差異。之前很熱門的芬蘭呢?他常常沒參加所以無從得知;美國呢?每次都排在中間,亞洲國家都樂勝,歐美國家的常勝軍是英國、俄羅斯、拉托維亞(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捷克,塔吉克也不錯(他在中亞)。

所以我們以前的建構式數學的學習對象:美國,數學表現不如我們,而且美國國內銷路最好的數學課本由芝加哥大學(就是那間充滿諾貝爾獎的大學)主編,內容主要參考亞洲國家的數學課本,尤其是新加坡的(因為新加坡常常都不小心拿第一名);誰在用建構式?有啦,我同班同學小時候,也就是大約15年前。那美國的自然科學學習成就如何?別說笑了,也是被亞洲國家踩在腳下,英國拉托維亞俄羅斯也都樂勝,美國雖然也不差,但是也沒有特別好,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都存在著。

所以當美國的初等與中等教育逐漸向亞洲國家靠攏的同時,我們卻在學習美國的建構主義,一個他們準備回收的理念。

哪個比較好?我不知道,但是單從學習成就來看,美國那套不足取(TIMSS的題目是美國人自己編定的,平均數500分,標準差100分,他們認為重要的概念反而自己的學生沒辦法像亞洲學生那樣熟練,而且數學與自然科學「比較」不容易出現文化偏差,就算有文化偏差也很好玩,他們自己的下一代無法如亞洲學生那樣應用自如,對,應用自如,「應用」也是測驗內容之一,亞洲學生還是大勝美國學生)。

我不想做武斷的因果推論,我只是好奇:如果我們採取美國的那套方式,是否學業成就也會和美國相近?這樣是幸還是不幸?

還是在華人文化提倡出類拔萃之下,學生還是會用功如往昔?這樣是學生之福嗎?

那,美國既然學生表現普通,為何學術力量強大?我覺得有一部分是因為美國本身就是大學閥,另外一部分是美國有眾多留學生撐起高等學術圈,再來另外一部分就是學術環境比較優良(哎唷什麼五年五百億,哈佛一年就五百億了,可惜都沒有給我,喔,有啦,一點點)。

我好像扯太遠了...所以...我們該學美國嗎?還是該學新加坡?我覺得應該學新加坡或者香港...不過美國有個優點,就是對於自己的缺點從來不遮掩,統統攤開來大家討論,我也才能看到這麼多缺點;台灣的教育缺點似乎眾所周知,可是好像很少攤在陽光下檢視,立委隨便不專業的吵一吵,教育部聞雞起舞改一下、通令一下,然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文官體制無法配合,所以不見光,見光了也沒用。

為什麼考試引導教學被批的一無是處?我覺得是因為忽略了程度差異,但是他本身我覺得沒錯,只要考試的內容是重要的,「因材施教」沒有做好而已(應該說做的很差)。

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說:美國的義務教育沒比較好,但是我們要學他們的勇氣、勇於看清事實勇於改錯的作為。啊,引一句我喜歡的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要改,不是要亂開支票...

留言

  1. 我覺得問題不在於用什麼樣的教材或教法,而在學習者適合什麼樣的方式或教材來學習;因材施教適亙古不變得鐵律,只是學校教育是否能夠打破僵化的班級限制,讓學生更有彈性和選擇適合他的學習方式。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